劉向 撰《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謗譏 一作:謗議)

鄒忌諷齊王納諫翻譯及註釋

翻譯
  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艷美麗。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照著鏡子裡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讚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讚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讚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於我。」
  在這種情況下,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範圍內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事想求助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於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朵裡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註釋
鄒忌:戰國時的齊國人,曾任相國。
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的規勸。
齊王:即齊威王,威王。
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
修:長,這裡指身高。
八尺:戰國時一尺約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麗:光艷美麗。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詞作動詞活用,意為穿戴,在句中作狀語。)
窺鏡:照鏡子。
孰:誰,什麼。
與: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這裡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後一天。
若:如。
孰視之,孰:通「熟」,仔細。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遠甚:遠不如。弗:不。
又:更。
寢:躺著。
美我者:讚美/認為……美
私:動詞,偏愛。
誠知:確實知道。
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的後邊省去了「我」。以:認為。於: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圓。
宮婦:宮裡的姬妾。
左右:身邊的近臣。
四境之內:全國範圍內(的人)。
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蔽:形容詞用作動詞,指受蒙蔽。
善:好。
乃:於是,就。
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受上賞:給予,付予。通「授」
謗譏於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喻。謗譏,在這裡指「指責,議論」,沒有貶意。市朝,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
聞:這裡是「使……聽到」的意思。使動用法。
時時而間(jian)進:有時候偶然進諫。間進:偶然有人進諫。間,間或,偶然,有時候。
期(jī)年:滿一年。期,滿。
朝於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而形貌昳(yi)麗:而,表並列關係。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現象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細。如「孰視之」。
3.受:通「授」,給予、付予。

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名詞作狀語,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詞作動詞,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
4、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當面)
5、聞寡人之耳者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6、私我也(形容詞作動詞,偏愛)
7、王之蔽甚矣(形容詞用作動詞,受蒙蔽)

古今異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對君主、尊長、朋友等)委婉地規勸,諷諫。今:誹謗,嘲諷)
窺鏡而自視(古:照,看。今:偷看)
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地點,處所)
能面刺寡人之過  (古:指責。今: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
謗譏於市朝  (謗,古: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今:誹謗。譏,古:諫;今:諷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愛。今:自私)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2]古:國君身邊的近臣。今:方位名詞或表示範圍的副詞「大概」。莫,古:沒有誰;沒有什麼。今:不,不要)
鄒忌修八尺有餘 (古:長,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明日徐公來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城北徐公(者),齊國之美麗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忌不自信。(賓語「自」前置,正常語序為「忌不信自」)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與城北徐公」後置,正常語序為「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語句可調整為「此所謂於朝廷戰勝」)
欲有求於我。(狀語「於我」後置,正常語序為「欲於我有求」)
謗譏於市朝。(狀語「於市朝」後置,正常語序為「於市朝謗譏」)
3,省略句
與坐談 [省略主語「鄒忌」和介詞「與」的賓語「之」(代客人),(鄒忌)與(之)坐談。與坐談,介賓。之,代詞賓語 ]
4,被動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義
a 之
齊國之美麗者也(的)
問之(代詞,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獨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孰視之(代詞,指徐公)
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
數月之後(不譯)
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面這件事)
b 朝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朝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見
於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c 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代詞,誰)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
d 於
欲有求於我也;臣之客欲有求於臣(向)
能謗譏於市朝(在)
皆以美於徐公(比)
e 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認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這裡的意思是俊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課文研討

  關於課文

  課文通過鄒忌以自身經歷對齊王進行類比從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泛採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

  這個故事明確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作為領導,更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對於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應該說明的是,這篇課文所記述的,未必全是事實,很可能是戰國時期流傳的名人逸事。所謂納諫能導致「戰勝於朝廷」的結果,在諸侯割據稱雄、以攻伐為賢的戰國時代,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幻想。但作者善於觀察日常生活,從中提煉出有意義的主題,而且通俗生動,說服力強,文筆流暢而富有變化,充滿情趣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內容分析

  第1段,進諫的緣起。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修長,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於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後「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於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情況。這裡,三個人的回答,由於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讚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於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並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說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讚揚聲中,並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後,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於「暮寢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並沒有把人物局限於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讚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於是「入朝見威王」。

  第2段,進諫的內容。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並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於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裡,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他為什麼敢下這樣的結論呢?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於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3段,進諫的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佈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開張聖聽,對於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後,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鄒忌諷齊王納諫考綱篇目

  文學常識

  1.《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由漢代劉向編訂,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2.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記敘鄒忌以家庭瑣事設喻勸諫齊威王和齊威王勇於納諫的故事,表現出作者對善於勸諫者和開明君主的肯定和讚賞。在今天,鄒忌的忠誠與智慧,齊威王的胸懷與魄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採用設喻說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設喻的事實寫起,寫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讚美之辭以及鄒忌對這些言辭的分析,這部分內容表面上看來似乎與諷諫無關,實際上是設喻說理的前提。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於受蒙蔽的道理。最後從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寫出了鄒忌諷諫齊王納諫後取得的巨大成效。從全文看,第一部分的敘事是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設喻說理本身,第三部分則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發展和結果。三部分之間聯繫緊密,結構嚴謹。此外,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4.人物形象

  首先鄒忌在周圍人的交口稱讚中,頭腦冷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可見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當他通過觀察思考,由現象到本質得出正確結論的時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思維縝密,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人。當他把這一生活現象和治理國家聯繫起來的時候,一位忠於職守,勤於王事,善於發現問題的謀士形象就躍然紙上。而他高超的勸諫藝術更進一步刻畫出他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齊威王是一位善於納諫而又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不僅認真聽取了鄒忌的勸諫,認為「善」(當然與鄒忌的委婉諷諫藝術有關)。而且果斷採取正確措施,制定出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鼓勵更加直接的進諫者。而文章通過「令初下」,數月之後和期年之後的變化,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從善如流,興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可見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開明君主。

  內容理解

  鄒忌以什麼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諷諫的結果如何?齊王接受諫言,並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鄒忌成功說服齊王,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他的勸說方式,即委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於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鑒這種做法。

  鄒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讚中,沒有得意忘形,還能保持清醒的判斷,最後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麼呢?探究文意,說說你的認識。

  1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2善於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3觀察事物深入細緻,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妻、妾、客的讚美動機等)。

  7.齊國能「戰勝於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從中概括出一條對我們的學習有指導意義的建議。

  第一問:一是有鄒忌這樣的敢於直諫且善於勸諫的忠臣,二是齊威王敢於採納群臣的意見。

  第二問答案開放,言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虛心地向師長、同學徵求學習方面的意見。(2)要虛長、同學提出的學習方面的批評和建議。(3)在學習過程中要敢於挑戰權威,大膽質疑。(4)要敢於、善於指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麼?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於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總結鄒忌諷諫成功的原因

  1 列國爭強爭霸,齊是大國,齊威王是有作為的君主,鄒忌進諫的內容是「受蔽」使威王領悟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這是關係到國家興亡的問題;2鄒忌進諫的方式是委婉設喻,易於被對方接受;3鄒忌把過錯歸於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使威王可以接受;4威王受蔽是客觀存在,只是由鄒忌點明而已。

鄒忌諷齊王納諫句子賞析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

  【句解】第一次「窺鏡」自視,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逼真地再現了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於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句解】其心裡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該是充滿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妻子的回答,極贊其美,語態親暱,飽含偏愛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將此種神態、心理渲染得淋漓盡致。與後文「私我」呼應。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句解】插筆介紹徐公,說明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為鄒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現實依據。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句解】鄒忌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這句話的語氣應帶有疑惑,並且急於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焦慮,急切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問語氣,表現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順從心理。與後文「畏我」呼應。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句解】鄒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懷疑。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解】客回答,因有求於人,故答語婉轉,阿諛奉承。與後文「有求於我」呼應。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句解】「窺鏡而自視」,自我感覺「弗如遠甚」。可見,由「自信」到「自慚」,心理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鄒忌美於徐公,但鄒忌並沒有飄飄然,而是在會見徐公後,又經過冷靜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謬讚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於我」。這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精神,終於看清事物的本質。這句話也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諷諫齊王的基礎。

鄒忌諷齊王納諫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併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說於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延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至於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於史無考。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作特色

  1.情節完整,人物生動。

  全文雖然只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情節,妙趣橫生,富於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別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著重用細節和對話,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齊王只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得生動傳神。

  2.敘事簡潔,剪裁巧妙。

  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諫,卻只作概括的敘述。對臣民的進諫,也突出重點,記敘「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諫後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只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為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3.語言繁簡適度。

  鄒忌的三問,內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了他的懷疑,又毫無重複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只有一個「善」字,既表現了他的態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與尊貴。.

  4.設喻說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設喻說理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文章先寫鄒忌與徐公比美,接著對妻,妾,客的讚美之詞進行了分析,為下文的設喻說理做了必要的鋪墊.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先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後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啟發。這種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表明了只要語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順耳,使得對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設喻說理】

  設喻,又叫諷喻,這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擴大化的用法,是借敘述一個故事,通過暗示、類比,說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富有機智幽默情趣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個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詞,喻意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兩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時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的使用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敘,並且點明本意;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並不明說,而留給讀者以思考。無論是哪種形式,一般都蘊含著諷諫、譏刺、規勸、批評、誘導的意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賞析

  本文著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從開始到「欲有求於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讚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的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的男子,再通過三問三答,從妻、妾、客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中印證了鄒忌的美麗,而且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後在這一段的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於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於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靜,獨自思忖,最後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對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懼,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後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從「於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於朝廷大事」。(見《鄭堂札記》卷四)

  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於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並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後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在這一部分記述中,有幾點值得注意:1.文章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2.齊王下令號召「群臣吏民」都來提意見,可是踴躍進諫者只寫到群臣而沒提到吏民。可見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實際上是不可能參與政治發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寫群臣,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政治活動的階級局限性;同時,我們不能只從「雖欲言,無可進者」,就認為威王的統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未及秦楚。燕、趙、韓、魏是戰國時期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後來都比齊國弱小。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4.最後一句「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修明內政,就能「戰勝於朝廷」。

  本文篇幅不長,但完整地記敘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和威王納諫強齊兩則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寫到這樣,在技巧上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1.用設喻的方法講述道理。鄒忌勸說齊王廣開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家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後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後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有了這一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才使下文的進諫入情合理。3.語言簡練生動。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家事說到國事。寫人物,聲貌畢肖;敘事實,曲折引人;用語言,簡潔生動:如「於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省去了進諫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齊王聽了諫辭以後,只用了一個「善」字就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威王下令納諫以後,只三十來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了納諫後發生的巨大變化;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並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並且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鄒忌諷齊王納諫賞析二

  文章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讚美自己的因為,並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大事有機地聯繫起來。由自己的「敝」,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敝甚」,充分顯示了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6]

  第一部分,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4]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於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後「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於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情況。這裡,三個人的回答,由於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讚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於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並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說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讚揚聲中,並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後,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於「暮寢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並沒有把人物局限於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讚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於是「入朝見威王」。

  第二部分,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並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於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裡,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鄒忌敢下結論的原因: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於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三部分,寫齊王納諫及其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佈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對於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後,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鄒忌諷齊王納諫賞析三

  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於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於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於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並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於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並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後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於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鄒忌對齊威王敢於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後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裡鑽了出來,並且敢於現身說法去規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

  如果按照正規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著把他的故事敘述完畢,然後接下去再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這種寫法,把虛構的情節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敘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後在敘述以後驟接「於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誇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

  文章的後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誇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週年以後,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聖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誇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越性和有效後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麼樣子。至於齊威王的政績,作者並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治者從諫如流的態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寫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後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後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緻,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於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於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後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徵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後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說,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後人借鑒的地方。

  此外,這篇文章在敘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敘述,對話有重複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複處,也有小小變化處。總而言之,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循,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此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本文篇幅短小,沒有什麼特殊的文言現象,內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課文自然順序講解,則很難「啟憤發悱」的。我抓住一個「思」字,貫通全文,分步設置障礙,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
【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三個方面構成。1.「思」之除蔽。2.「思」之諷諫。3.「思」之驗證。
【設計實施】
1.「思」之除蔽。
[問題]鄒忌「暮寢而思之」,他「思」了些什麼?(這個問題是設置的「障礙」,學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為「私、畏、求」這個結論。一個看似容易的問題卻回答得不全面,這就調動起他們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討論。)
[明確](1)「思之」的「之」指代什麼?「之」指代上文所說的事情,即受蔽過程,而不僅僅是結論。
(2)「思」受蔽過程,首先「思」的應是什麼內容?(這個問題亦是個障礙)
我們不妨設想,如鄒忌確實美於徐公,他還有必要「暮寢而思」嗎?「暮寢而思」,說明鄒忌頭腦清醒,尊重客觀事實。前面說忌「不自信,復問其妾」,即可窺其一斑。鄒忌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後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為什麼偏偏要說自己比徐公美呢?鑒於此,起疑應是首先「思」的內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並未見諸文字,這正是作者用筆經濟的地方。然後他回憶起妻、妾、客說過的話,捉摸所以對自己過譽,或偏愛,不願直言;或害怕,不敢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這應是其次「思」的內容。至此鄒忌豁然頓悟,終於得出「私、畏、求」的結論,從而除蔽,這應是「思」的原因。這樣的思路無疑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
2.「思」之諷諫。
[問題](1)以上是「思」的全部內容嗎?請說說你的看法。(這裡亦設一個障礙,學生往往會簡單地回答:是的。)
[明確]鄒忌通過「比美」,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別人直接評論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他們同自己有著各種關係。於是,他由近及遠,由家庭私事推及國家大事,以親身的感受去規勸齊王。因為個人除蔽,影響和意義太小;齊王除蔽,才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然而批「龍鱗」,逆「聖聽」,畢竟是一件冒險的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以設喻的方法諷諫,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細節都周密謀慮後,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鄒忌是怎樣諷勸齊王的呢?
[明確]鄒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勸說齊王除蔽納諫。在方式上講是設喻論證,在邏輯上是使用了類比推理。說自己,比齊王,都扣緊「私」「畏」「求」三個方面。
(3)既然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繼續和深入,為什麼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確]1避免行文上的重複;2設置懸念。
3.「思」之驗證。
[問題](1)鄒忌諷諫的效果怎樣?他是怎樣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齊王回答「善」,對鄒忌的一席話表示肯定和讚賞。由於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體驗去規勸齊王;由於設喻巧妙,推論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態度誠懇,一片赤誠,所以齊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2)齊王是怎樣納諫的?臣民是怎樣進諫的?齊王納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1齊王下令把進諫的方式分為三種,懸賞也分為三等。齊王不計較提意見的方式和態度,這在封建社會是罕見的。這也就是鄒忌敢於進諫的原因。顯然,他對齊王是充分瞭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2臣民進諫分為三個階段,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重大舉措實行時的空前盛況。3結果是「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齊國修明政治,國力強盛,威望日隆,這就是納諫對外產生的影響。國外尚且如此,國內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詳寫國外的反映,國內則不著點墨,其處理之巧妙,筆墨之經濟,令人擊節讚歎,玩味不已。
(3)第3段寫齊王納諫,第4段寫國外的反映,似與「思」聯繫不大,你的意見如何,能談一談嗎?(此處亦是「障礙」)
[明確]鄒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於深思,乃有巧妙的設喻諷諫,以至齊王欣然納諫。鄒忌並沒有建議齊王應如何去做,而是讓齊王自己去思考,因為結果早就在鄒忌的意料之中,這也正是鄒忌的高明之處。這裡雖未寫一個「思」字,卻與「思」密切相關,因為「戰勝於朝廷」的結果,正是鄒忌「思」的歸宿。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所謂思斷意續,以結果驗證了「思」的作用的深遠和意大的重大。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闡述治學要「深思而慎取」,那麼在治家治國方面同樣要深思而慎取。鄒忌成功的經驗,不是很好的借鑒嗎?
[總評]以一個「思」字串連全文,並圍繞「思」來設計問題,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教學在層次上呈現出一種流動的韻律的美,便於學生思緒順暢地流淌。羅曼·羅蘭說過:「天才免不了有障礙,障礙會創造天才。」當然這障礙指的是在人生旅途或學術研究中的困難和挫折。但我們不妨借來用在教學上。在教學上適當地設置障礙,是激疑的一種好方法,疑能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障礙能激發學生動腦解決問題的渴望。因此,我們應把它作為啟髮式中的一個寶藏來加以挖掘。
課後練習答案
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鄒忌是怎樣成功地說服齊王的;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為例,在聽到妻、妾、客的讚美並判定與事實不符時不喜不怒,而是冷靜的分析,從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並準備以此為喻去諷諫齊王。鄒忌在諷諫齊王時,先以身設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後拿齊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些都與鄒忌的處境相似。鄒忌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 這種委婉勸說的優點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說者,盡情盡理,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所以齊王接受了意見,並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鑒這種做法,批評別人要講究方法。要既達到使對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對方使之不難堪,一定要委婉些。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孰:誰。/孰:仔細,周詳。
美:以……為美,認為……美。/美:漂亮,好看。
私:偏愛。動詞/私:私情。
朝:早晨。/朝:朝見。
常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雖欲言,無可進者。」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三、本文中心
本文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群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我們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閱讀並回答問題
1、本段所寫的內容是(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是進諫的(緣起)。
2、文章第一段為什麼如此細緻地對鄒忌的外貌進行描寫?
說明鄒忌之美,為下文表現他不被別人誇獎所迷惑的性格特點做鋪墊。
3、品味鄒忌的三問,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問客:「吾與徐公孰美?」
第一問的境況是: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雖然自己容貌不差,但不夠自信的鄒忌便去詢問妻子。因此,語氣應保持疑惑但不魯莽。
第二問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應帶有疑慮,並且急於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疑慮、急切的。
第三問的背景是:「且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客,外人,看問題可能更客觀,但問這樣的問題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問,也是試探著小聲問。
小結:這三問,看似平常,普通,問的都是「和徐公比美」問題,但由於問的對象不同,問的背景情況不同,因此問的語氣與神態都會不同。
4、品味妻、妾、客的三答:妻,情人眼裡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身份地位本不高,自然會說鄒忌更英俊。客,有求於鄒忌,答得自然說鄒忌更英俊。
5、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麼呢?
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不偏聽偏信,不被別人的吹捧沖昏頭腦,時刻保持清醒,善於思考,敢於直言勸諫等。
1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2善於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3觀察事物深入細緻,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妻、妾、客的讚美動機等)。
6、第三段所寫的內容是(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是進諫的(內容)。
7、鄒忌是怎樣諷勸齊王的?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8、分析「王之蔽甚矣」這一句的表達效果:
「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9、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麼?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於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10、齊王與鄒忌有什麼相似的地方?鄒忌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齊王說明了什麼道理?
齊王和鄒忌的處境相同,鄒忌的妻子、小妾、客人和齊王的妃嬪侍從、大臣和百姓都是偏愛、敬畏或有求於他們的人,因此他們就會奉承鄒忌/齊王,而鄒忌和齊王便會被這些人所蒙蔽。這說明了若被人奉承,便必要小心不可被他人給蒙蔽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情節曲折生動,語言上的障礙也不太大。課前可佈置學生做好預習,並讓學生試做練習一,讓學生初步弄懂課文大意。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節省課堂講授的時間。

  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常用詞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學中,應著重對這些常用文言詞語進行辨析。通過比較,讓學生理解古今詞義的不同。

  知識點總結(見上文"古漢語現象")

  整體把握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標題中的「諷」是動詞,諷喻的意思,特指下對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詞進行規勸;「諫」是名詞,指批評意見。

  全文共3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說實話不易的道理。

  課文先介紹鄒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個美男子,作為他自美和被別人讚美的基礎。下面便分別向妻、妾、客提出「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問題,想通過第三者的鑒定,來驗證自己「美」到什麼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鄒忌比徐公美,直到他親眼見到徐公,才「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既然遠不如徐公美,為什麼人家卻說自己比徐公美呢?顯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事實的真相。三人的回答,雖然都是讚揚,但語氣明顯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個字,表示了妻子的偏愛之情,用的是反問句,表示一種十分肯定、不用懷疑的口氣。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個字,但仍然用反問句,表現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順從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僅少了「君美甚」三個字,而且不用強烈的反問語氣,只是平淡地肯定鄒忌美於徐公,只表示一種應酬、逢迎的態度。鄒忌經過冷靜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讚美自己的原因,並準備以此為喻去諷諫齊王。

  第二部分(第2段),寫鄒忌以自身經歷設喻,委婉地勸誡齊王除蔽納諫。

  諷諫的內容分為兩層。第一層,先以切身經歷設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於臣」。第二層,拿齊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些都與鄒忌的處境相同。在這裡,鄒忌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這種比喻的說理方法,非常貼切,盡情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段),寫齊王納諫及其結果。

  先寫齊王納諫的態度和決心,然後分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寫出納諫後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齊王納諫的深遠意義,精練含蓄,意味深長。

鄒忌諷齊王納諫評析

標題
  本文選自《戰國策· 齊策一》原是沒有小標題的,本文的題目為編者所加。題目用「諷」齊王納諫。而不用「勸」,一個「諷」字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諷,就是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諷諫,不同於直諫或勸諫,關鍵在於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諫,去啟發、開導被諫者。良藥而不苦口,便於對方接受。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讚美自己的原因,並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家大事有機地聯繫起來。由自己的「蔽」,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蔽甚」,充分顯示了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

內容
  本文通過齊人鄒忌勸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說明只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做到納諫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鄒忌勸諫的對象是齊威王,目的是讓齊王聽納忠言,振興齊國。但是文章卻以很大的篇幅寫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以及他從中所受到的啟發。鄒忌用自己的例子和體會勸說齊威王,看來似與主題游離,實則鄒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為喻,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後用來比國事,讓齊威王從兩事的類比中受到啟發,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這種寫法委婉動聽,淺顯易懂,能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教育。

人物刻畫
  本文作者極善於刻畫人物,其表現手法,不重於形體的描繪,而著墨於對人物的舉止細節的摹畫和對話的細微差別。例如鄒忌「朝服衣冠,窺鏡」,「窺鏡而自視」。兩處都用「窺」而不用「對」,「窺」不能解作「偷看」而應釋為「暗自」,將人物私下品評自己容貌的內心世界傳神地表現出來。「孰視」,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端詳徐公,內心裡反反覆覆地做著比較,這些細節都惟妙惟肖。再如,第一段的三問三答,句式相同而略有變化,尤其是三答,雖然異口同聲地說「你比徐公美」,但是各自答話的微小差別,卻顯示了人物關係的親疏與各自的心態。妻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為之驕傲的,妾的回答卻多少有些遲疑、緊張而謹慎,客的回答雖然斬釘截鐵挺乾脆,但敷衍應酬也是顯而易見的。

道理
  本文通過齊人鄒忌勸說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說明只有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納諫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文章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先從自己的切身體會談感受,強調蒙弊的害處。再說私事,層層設喻,進而談論到君王執政這間國家大事,讓齊威王從類比中受到啟迪,感到察納眾言的必要。文章思路清晰,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層層深入。這種寫法委婉生動,淺近易懂,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修法律而督奸吏。鄒忌接受相印後,淳於髡前去會見他,向他提出五點建議。其中一條是"大車不經過校正,就不能托載規定的重量;琴瑟不經過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像大車運轉、琴瑟彈奏和弦一樣,要有一定的制度約束,使百官協調一致。鄒忌回答說:"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頒布法律,督責不法官吏,不使為非。這樣就樹立起正氣,打擊官場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風邪氣。

詩詞作品:鄒忌諷齊王納諫
詩詞作者:【兩漢劉向
詩詞歸類:初中文言文】、【古文觀止】、【哲理】、【故事】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