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翻譯及註釋

翻譯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彷彿嵌入了塞北的雲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裡,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台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裡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麼淒涼。

註釋
1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2橫:橫亙。
3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4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5泣:哭泣。
6離群:離開同伴。
7亂煙:凌亂的煙霧。
8籠:籠罩。
9碧砌:青石台階。
十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蓋,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總章二年(669年)到鹹亨二年(671年)之間,可以與《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江邊送別詩相互參證,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鑒賞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歎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裡,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麵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詩詞作品: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詩詞作者:【唐代王勃
詩詞歸類:秋天】、【送別】、【寫景】、【抒情】、【組詩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