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禦寇《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斗)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翻譯及註釋

翻譯
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後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註釋
東:東方。
游:遊歷、遊學。
見:看見。
辯斗:辯論,爭論.
辯:爭。
其:代詞,他們。
故:緣故,原因。
以:認為。
始:剛剛,才。
去:離;距離。
日中:正午。
初:剛剛。
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及: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為:是。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湯,熱水,開水。(古時還特指沐浴時用的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氣很熱。
決:決斷,判定,判斷。
孰:誰。
為:同「謂」,說,認為。
汝:你。
知:zhi,通假字。「知」通 「智」聰明、智慧。
笑:在這裡不是嘲笑,在這裡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而略帶寒意。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翻譯及註釋二

翻譯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時距離人近(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的時候大得像一個車蓋,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看著小而近處 的看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清涼而略帶寒意,等到中午的時候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嗎?」
孔子不能判決(誰對誰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註釋
(1)選自《列子·湯問》。原文共十三章,這是第七章。《列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列禦寇編寫。
(2)東遊:向東遊歷。
(3)見:看見。
(4)辯斗:辯論,爭論。
(5)其:代詞,兩小兒。
(6)故:緣故,原因。
(7)以:以為,認為。
(8)始:剛剛,才。
(9)去:距離。
(10)日中:正午。
(11)初:剛剛。
(12)蓋:車篷,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13)及:到,至。
(14)則:就。
(15)盤盂(yu):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16)為:是。
(17)滄滄涼涼:清涼,略帶寒意。滄滄:寒冷的意思。
(18)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湯,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氣很熱。
(19)決:決斷,判定,判斷。
(20)笑:嘲笑,譏諷。在這裡不是嘲笑,在這裡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21)孰(shu)為汝(rǔ)多知(zhi)乎?:誰說你知識淵博呢?孰,誰。為,同「謂」,說,認為。汝,你。知,同 「智」,智慧。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東遊:名詞做狀語,向東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一詞多義
1 其:
1指示代詞,「那"——及其日中如探湯。
2 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問其故。
2為:
1通「謂」,說——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2是——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古今異義
⒈盤盂:
古義:過去吃飯的碗、盤子。圓的為盤,方的為盂。
今義:用來裝痰、人的排泄物的盤子。
⒉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加熱煮熟後的汁液。
⒊去:
古義:距離,離、相離。
今義: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
⒋援:
古義:引,拉
今義:支援,幫助

本文選自
《列子》之《列子.湯問》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簡述

  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能為力。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課後問題

  ⒈你怎麼看待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

  兩小兒譏笑孔子固然不對,但從另一方面,博學多聞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側面反映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

  ⒉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

  同上問題意義大致相同,說明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1.兩個通假字,都在最後一句:為——謂——說,知——智——智慧。

  2.其——指代兩小兒辯日這件事 及——等到 決——決斷,判斷,決定

  滄滄——天氣寒涼的感覺

  3.我認為太陽剛出時距離人近,而太陽到中午時距離人遠。

  4.為什麼早上和晚上看太陽的時候特別大?中午特別小?

  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

  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

  你畫兩個一樣大的圓圈,然後在一個圓圈外面畫一個大圓圈,在另一個的外面畫一個小一點的圓圈。你就會覺得那兩個本來一樣大的圓圈好像大小不同。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鑒賞

  《兩小兒辯日》表現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對這種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而且由於地球形狀、大氣層、運行規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但作出正確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1] 而兩小兒善於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於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為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態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並沒有「強不知以為知」, 為什麼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麼人都應該不間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太陽什麼時候離人們近些?

  太陽是在中午離人們近些呢?還是早晨和晚上離人們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於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於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裡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時候,人們觀測太陽的距離為什麼會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斷地自轉。如若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而且自轉軸與太陽和地球間的直線垂直,則對於在赤道上的人來說中午太陽總比早晚近,也就是說近的距離相當於地球的半徑6 400公里。(二)地球的緯度的不同,觀測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緯度愈大即離赤道愈遠,太陽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轉,也繞太陽公轉,自轉軸和公轉軸成235°角。自轉軸的方向變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陽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內不斷變化。(四)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離逐日變化。(五)日出日落時間在一年中逐日變化著,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時間又隨緯度而不同。(六)由於地球自轉軸方向很慢的變化和行星引力對地球公轉軌道所產生的影響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並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離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後每千年往後推移17天半。)考慮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適當的公式來計算中午和早晚太陽和觀測者的距離差。必需的資料可由天文年歷查到。計算結果如下:對於北緯40度如北京來說,目前每年從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陽比日出時遠,二月初遠1 000公里,三月初遠4 000公里,四月初遠達6 400公里,以後差別減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後中午太陽比日出時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達16 000公里,以後差別減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別情況大不相同,從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遠,其餘七個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達17 000公里。……上面的計算於1954年所作。但由於第六原因在短時間內影響很小,所以上述計算結果對今後一百年仍適用。由此可見,一切現象必須用科學來解釋,才是正確的。

  (戴文賽《中午太陽是否比早晚離我們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遠而熱的原因何在?

  早晨較中午太陽看起來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陽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對物體的視覺會發生錯覺,一個物體在一些小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就顯得大些,而一個物體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又顯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陽,只有地平線上一角是天空,而其餘部分是以樹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襯,而在中午時,太陽在頭頂上是以大得無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襯,所以看起來中午的太陽就比早晨的太陽顯得小些。

  另外,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裡、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佈置學生課前作業: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註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覆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學習文言文,反覆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裡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鬆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教案建議

  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大修訂教材第十二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既滲透了要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並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借助《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信心,並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學習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掌握重點字詞,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解破課題

  1.齊讀課題。

  2.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

  【教師】根據「溫故而知新」的古訓,引導學生背誦含有「日」字的詩句。

  【學生】背誦詩詞,並簡釋詩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師】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課題,並導出「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這個問題,便於下一步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設計意圖]

  構成文言文主體的漢字與現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處。就從課文的標題來看,古今含義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詳的古詩詞,啟發學生「溫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題旨,並消除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對學好課文充滿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教師】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並及時歸納和小結,啟發學生思考解決學習疑難的方法。

  【學生】根據各自已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教師】提示學生採用適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學生】選取適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教師】請學生參考註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學生】複述故事。

  【教師】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斗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

  【學生】通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教師】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並適時點撥。

  【師生同步】借助畫面為竹簡樣式的媒體展示全文,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設計意圖]

  「千里之行」是喻指對課文的深入理解,而「始於足下」是指以讓學生讀通、讀順、讀出滋味為學習文言文的起點。在教師的「陪伴」下,學生動口、動腦,自我磨練誦讀古文的能力,同時也感受到誦讀古文的樂趣。在多次誦讀中,學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點,又能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

  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1.小組合作,弄清「辯斗」的觀點及理由。

  【教師】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斗」的內容,分清「辯斗」的觀點和理由。

  【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分清「辯斗」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並品讀課文。

  【教師】在學生分別匯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並再次指導學生反覆品讀。

  【學生】反覆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設計意圖]

  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分清觀點和理由,並感受兩小兒爭論的氛圍,激發學生邊讀邊想。在反覆誦讀之後,促使學生對兩小兒之「笑」有深入、獨特的感悟。從而明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並通過談論、誦讀等形式,展現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機動環節)

  四、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1.解開「辯日」之謎。

  【教師】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學生】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教師】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教師】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學生】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設計意圖]

  教學中為體現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的落實,精心組織「如何看待孔子不能決」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在熱烈的討論之中使學生悟出「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辯日」,師生漫談

  1.回味「學習歷程」,書寫心得。

  【教師】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歷程」,啟發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穫和體會。

  【學生】通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 「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

  【師生同步】進行高效的思維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回味本節課的「學習歷程」,為的是啟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體驗,並用最簡潔的表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自主和個性化的;它始於「辯日」,但期盼孩子們能超越「辯日」水平。

詩詞作品: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斗
詩詞作者:【先秦列禦寇
詩詞歸類:初中文言文】、【兒童】、【對話】、【哲理】、【寓言】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