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送子由使契丹》

送子由使契丹原文: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送子由使契丹翻譯及註釋

翻譯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著雲海遙遙相望,何必因為你要遠行又淚濕衣巾。
你不辭勞苦充當信使去冒風雪,為的是要讓異族認識朝廷傑出的精英。
你將在沙漠留戀地回望京都夜月,夢魂定會越過湖山見到杭城春景。
遼國國主若是問起你的家世,可別說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蘇家門庭。

註釋
1適:往。
2驛騎:猶言「驛使」,傳驛的信使。凌:沖冒。
3天驕:漢時,匈奴自稱「天之驕子」(《漢書·匈奴傳》,後泛指強盛的邊地民族。此處指契丹。鳳麟:鳳凰與麒麟,比喻傑出的、罕見的人才。
4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
5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靈隱山,後多用武林指杭州。蘇軾時知杭州。
6「單于」二句:《新唐書·李揆傳》:「揆美風儀,善奏對,帝(肅宗)歎曰:『卿門第、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故時稱三絕。」德宗時他曾「入蕃會盟使」,至蕃地,「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邪!』」蘇氏一門,尤其是蘇軾在契丹聲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說明中原人才眾多,不止蘇氏。單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此借指遼國國主。

送子由使契丹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時,蘇軾54歲,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蘇轍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在汴京。是年八月,蘇轍奉命出使遼國,慶賀遼主生辰。

  契丹本是東北遼河上游的遊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機建立遼朝,成為與五代北宋並立的國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訂立「澶淵之盟」以來,每年要向遼國、西夏進貢銀兩、絹匹,歲以百萬計。其國主生辰,還要派使臣去慶賀。卑事小國,國弱臣辱,做這樣的使臣內心是屈辱的。蘇軾寫詩送別,盡勸慰告誡之意。

送子由使契丹賞析

  蘇軾此詩,諄諄囑咐,勸勉有加,壯愛國之行色,見兄弟之親情。

  首聯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游四方,會少離多。儘管如此,他們仍息息相關。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烏台詩案」中,蘇轍寧肯捨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那因遠適更沾巾」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句意。

  頷聯勸勉。上句勉勵蘇轍不辭辛苦,其中的「驛騎」原指驛站快馬.此代使臣;「凌風雪」寫出了路途的艱辛。下旬鼓勵兄弟不辱使命,漢朝時匈奴自稱天驕,以後用以代異族。鳳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麟是傳說中的仁德之獸,此以之代轍。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見國家之仁惠。這句是說.要讓遼主認識你這仁德之國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國風範。

  頸聯囑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時時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記故國。下句設想子由夢境,夢中的湖光山色應該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時蘇軾任職杭州,故有此語。

  尾聯望歸。這裡用李揆指子由,這不僅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的名位與聲望,舉世皆有所聞,而且以此告誡子由,出使北蕃,決不可追求盛名,須小心謹慎,安全而歸。聯繫當時遼國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實,蘇軾的擔心並非多餘。用李揆故事,又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警精含蓄之語。

  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複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實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

詩詞作品:送子由使契丹
詩詞作者:【宋代蘇軾
詩詞歸類:送別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