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野菊》

野菊原文:

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裡。

野菊翻譯及註釋

翻譯
荒廢的籬邊,盛開著叢叢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籠罩在秋水上。
詩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見過野菊,它是那樣茂盛地簇生在石縫裡,與它為伴的只有曜曜嗚叫的秋蟲。

註釋
1晚艷:中國古代又稱菊花為「節花」和「女華」等。又因其花開於晚秋和具有濃香故有「晚艷」、「冷香」之雅稱。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做霜的象徵,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的真誠。艷:因花色艷麗,故以艷指代花。
2荒籬:指荒蕪的籬笆。
3冷香:指清香的花,這裡指菊花。宋·曾鞏《憶越中梅》詩:「今日舊林冰雪地,冷香幽絕向誰開?」宋·姜夔《念奴嬌》詞:「嫣然搖動,冷香飛向詩句。」明·高啟《梅花》詩之三:「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藉倩誰收?」
4著:同「貯」,居積,引申為籠罩之意。
5秋水:神色清澈。
6向:從前,往昔。
7蛩(《辭源》作qiang《辭海》作qiong):蝗蟲的別名,俗稱「蚱蜢"。另有傳說中的異獸,古書中也指蟋蟀。

野菊賞析

  此詩緊扣住「野」字,寫出了野菊特有的風貌。

  其首句「晚艷出荒籬」,意謂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殘,百卉紛謝,連園菊也枯黃萎落的時候,卻舒展出她那艷麗的容顏。其中的「晚」與「荒」相映照,疊現出一幅冷落、蕭瑟的空間背景;再著一個「出」字,不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獨放和光彩奪目,亦從力度上強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頑強。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謂野菊花吐放的縷縷馥香蕩漾在湛藍的秋水之上。其「冷香」與「秋水」相映照,構成了一幅明淨、雅潔、寬闊,博大而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野菊之造福人間的心志因此而盡顯。其中以「冷」字修菊「香」,從詩人的心理感受來著筆,卻與時令、氣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純無邪,一顯野菊那冰清玉潔的姿質。「晚艷」、 「冷香」、 「秋水」,既繪出了菊的形貌氣味,又傳出了菊的神韻丰采。 「出荒籬」點出了「野」。後二句則進一步從旁烘托,在「野」字上開拓意境,把「野菊」寫得神完意足,而詩人形象也略約可見。此乃托物扦懷之法。

  轉句「憶向山中見」,順著追根求源的線索,展現出野菊的出生地和來源處,緊扣題名中的「野」字拓寬詩的境界,從而使詩意得以昇華。

  其結句「伴蛩石壁裡」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觀地描繪出一位雖終日只能與低吟淺唱的蟋蟀為伴,但卻立根巖縫、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強者形象,其孤標獨顯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佩。

  總之,此詩雖短小,但野菊之野勁、野香、野趣盡融其中,而作為「在野」的王建,其棄絕名利、超脫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這首詩的虛實處理也很妙。一二句實,三四句虛,由「憶」相聯,於是就從籬、水擴而到山、石,詩境為之開闊而且靈空飛動起來。

野菊創作背景

  貞元八年(792),王建學成。根據唐代科舉制度規定,讀書人要由地方掌管選舉的官員選送長安應試,而王建遊學異鄉,無人延譽識拔,只好自己赴長安干謁「諸侯」,結果到處碰壁,無功而返。他在《人家看花》中自述:「年少狂疏逐君馬,去來憔悴到京華"。社會的不平和謀仕的失敗,使他一度對營求科舉持厭惡反感態度,發誓要終老山泉。思想也由原來「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送薛蔓應舉》)的欽羨科舉,轉為鄙棄功名,而退居山林。在《山中寄及第故人》詩裡還譴責一位應試及第的友人,違背初衷、心口不一,並說:「自從無佳人,山中不輝光。盡棄所留藥,亦焚舊草堂。還君誓己書,歸我學仙方。既為參與辰,各願不相望」,表示與之決絕,顯示了年輕時王建的「狂疏」之氣。於是王建鄙棄軒冕,山居谷汲,學仙求道,餌藥煉丹,在邢州漳溪度過了一段山居生活。山居期間,王建創作此作品。
詩詞作品:野菊
詩詞作者:【唐代王建
詩詞歸類:詠物】、【菊花】、【讚美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