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夷門歌》

夷門歌原文: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
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
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
非但慷慨獻良謀,意氣兼將身命酬。
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夷門歌翻譯及註釋

翻譯
戰國七雄的勝負不可知,攻城殺將紛亂甚多。
秦軍增兵圍困趙都邯鄲,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信陵君為侯嬴駕車過市訪友,執轡愈恭顏色愈和。
朱亥是持刀宰殺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國都城大梁東門鎖匙的守門人。
侯嬴不但為信陵君獻竊符奪兵之計,而且極重義氣,竟以身命相報。
侯嬴甘願以身命報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歲老人別無所求。

註釋
1.夷(yi)門: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的東門。這首詩中所歌頌的侯嬴是夷門的守門官,故名為《夷門歌》。
2.七雄:戰國時期七個主要的諸侯國齊、楚、秦、燕、趙、魏、韓合稱「戰國七雄」。雄雌:即勝負。
3.紛紛:紛亂。
4.「秦兵」二句:秦軍在長平之戰大破趙軍後,乘勝包圍邯鄲。平原君夫婦多次寫信向魏國及信陵君求救。魏王畏懼秦國,雖命晉鄙領兵十萬駐紮於鄴,但是僅僅觀望,不敢出兵相救。信陵君屢次勸諫魏王,魏王均不聽。邯鄲:戰國時趙國都城,即今河北邯鄲市。
5.魏王:指魏安釐王。公元前260年,秦兵攻趙,在長平坑趙卒四十萬,遂圍邯鄲。趙向魏求救,魏安釐王不應。
6.平原君:即趙勝,戰國時趙惠文王之弟,戰國四公子之一,也是信陵君的姐夫。任趙相,禮賢下士,門客從多,與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齊國孟嘗君齊名,並稱為「四公子」。
7.公子:即信陵君,名魏無忌,戰國時魏安釐王異母弟,門下有食客三千。
8.嬴(ying):即侯嬴,魏國的隱士,當時是魏國都城大梁監門小吏。信陵君慕其名,親自執轡御車,迎為上客,為信陵君獻計竊虎符,奪兵救趙。為守秘,自刎以報信陵君。
9.駟(si)馬:四匹馬拉的車子。
10.執轡(pei):駕車。轡:駕奴牲口的嚼子和韁繩。轡:駕奴牲口的嚼子和韁繩。《史記·魏公子列傳》載魏有隱士名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11.亥:朱亥,戰國魏人,有勇力,與侯嬴相善,隱於市,為屠戶。後助信陵君救趙。
12.屠肆(si):屠宰鋪。肆:舊時指鋪子,商店。
13.鼓刀:操刀。鼓:揮舞。
14.抱關者:守門小吏。
15.「非但」二句:寫二人幫助公子竊符救趙的豪俠仗義之舉。信陵君於魏王寵姬如姬有恩,侯嬴於是為信陵君獻計,請如姬幫忙從魏王臥室中偷出兵符,準備奪晉鄙之軍救趙卻秦。如姬果然竊得兵符。公子行前,侯嬴又說:「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使合了兵符,但是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向王請示,事情就危險了。」於是讓他的朋友大力士朱亥和公子一起去,準備在晉鄙不聽時擊殺他。侯嬴又對公子說:「我年老了,不能跟隨公子。等公子到達晉鄙軍時,我將自剄以謝公子。」公子至鄴,假稱魏王派自己來代替晉鄙。晉鄙果然懷疑,朱亥遂以大鐵椎擊殺晉鄙。公子統帥晉鄙軍,進擊秦軍,秦軍解邯鄲之圍而去。
16.「向風」二句:寫侯嬴果然自刎,讚美他的仗義輕生,慷慨任俠。《晉書·段灼傳》:「七十老翁,復何所求哉。」

夷門歌賞析

  題材的因襲,包括不同文學形式對同一題材的移植、改編,都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王維《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門歌》同樣也是故事新編式的傑作。

  此詩題材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但從《魏公子列傳》到《夷門歌》,有一重要更動:故事主人公由公子無忌(信陵君)變為夷門俠士侯嬴,從而成為主要是對布衣之士的一曲讚歌。從藝術手法上看,將史傳以二千餘字篇幅記載的故事改寫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敘事詩,對題材的重新處理,特別是剪裁提煉上「縮龍成寸」的特殊本領,令人歎絕。

  詩共十二句,四句一換韻,按韻自成段落。

  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寫七雄爭霸天下的大勢,後寫「竊符救趙」事件的成因。以「何紛紛」三字道出天下大亂的局面,以「益圍邯鄲怠」退出情況的緊急,以「不救」二字表現出形勢的嚴峻。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細分,則前兩句寫七雄爭霸天下的局勢,後兩句寫「竊符救趙」的緣起。粗線鉤勒,筆力雄健,「敘得峻潔」(姚鼐)。「何紛紛」三字將攻城殺將、天下大亂的局面形象地表出。傳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趙都)」,詩只言「圍邯鄲」,然而「益急」二字傳達出一種緊迫氣氛,表現出趙國的燃眉之「急」來。於是,與「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輕描淡寫,對照之下,又表現出一種無援的絕望感。

  五至八句,寫信陵君禮遇侯生。連用兩個「愈」字,一是寫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寫出魏公子的禮賢。「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兩句,巧用原文,點化為對仗句。

  趙魏唇齒相依,平原君(趙國賢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無論就公義私情而言,「不救」都說不過去。無奈魏王懼虎狼之強秦,不敢發兵。但詩筆到此忽然頓斷,另開一線,寫信陵君禮賢下士,並引入主角侯生。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信陵君之禮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圍趙之前,故這裡是倒插一筆。其作用是,暫時中止前面敘述,造成懸念,同時運用「切割」時間的辦法形成跳躍感,使短篇產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後文接敘救趙事時,給讀者以一種隔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感覺。信陵君結交侯生事,在《史記》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繪聲繪色的描寫。詩中卻把諸多情節,如公子置酒以待,親自駕車相迎,侯生不讓並非禮地要求枉道會客等等,一概略去。單挑面對侯生的傲慢「公子執轡愈恭」的細節作突出刻畫。又巧妙運用「愈恭」「愈下」兩個「愈」字,顯示一個時間進程(事件發展過程)。略去的情節,借助於啟發讀者的聯想,得到補充,便有語短事長的效果。兩句敘事極略,但緊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複,又出人意外地詳。「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傳中人物原話。「點化二豪之語,對仗天成,已征墨妙」(趙殿成《王右丞詩集箋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態躍然紙上,頗富戲劇性。兩句妙在強調二人卑微的地位,從而突出卑賤者的智勇;同時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貴驕士的精神。兩人在竊符救趙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故強調並不多餘。這段的一略一詳,正是白石道人所謂「難說處一語而盡,易說處莫便放過」,貴在匠心獨運。

  九至十二句專寫侯生,與首段呼應。以「獻奇謀」,即策劃竊符救趙及奪晉鄙軍寫出其智;以「向風刎頸」寫出其義。末兩句寫得慷慨豪邁,感人頗深。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後一段專寫侯生,既緊承前段又遙接篇首,回到救趙事上來。「獻奇謀」,指侯嬴為公子策劃竊符及賺晉鄙軍一事,這是救趙的關鍵之舉。「意氣」句則指侯嬴於公子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事。其自刎的動機,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願已足,生命已屬多餘,故作者著力表現這一點。末二句議論更作波瀾,說明侯生義舉全為意氣所激,並非有求於信陵君。慷慨豪邁,有濃郁抒情風味,故歷來為人傳誦。二句分用謝承《後漢書》楊喬語(「侯生為意氣刎頸」)和《晉書·段灼傳》語(「七十老公復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覺,用事自然入妙。詩前兩段鋪敘、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則以「非但」、「兼將」遞進語式,把詩情推向高峰。以樂曲為比方,有的曲子結尾要拖一個尾聲,有的則在激越外戛然而止。這首詩採取的正是後一種結尾,它如裂帛一聲,忽然結束,卻有「慷慨不可止」之感,這手法與悲壯的情事正好相宜。

  此詩寫戰國時隱者義士侯嬴獻策救趙,慷慨捐驅的壯烈行為,熱烈歌頌侯嬴和朱亥這些出身下層的英雄人物見義勇為的豪俠精神,也讚揚了信陵君能任用賢才的開明政治風度。

  此詩把一個有頭有尾的史傳故事,擇取三個重要情節來表現,組接巧妙、語言精煉、人物形象鮮明,代表著王維早年積極進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揚眉吐氣的時代,這時出現為數不少的歌詠遊俠的詩篇,決不是偶然的。《夷門歌》故事新編,溶入了新的歷史內容。

夷門歌創作背景

  此詩題材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王維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大膽改動,巧妙剪裁,寫成一首微型敘事詩。此詩代表著王維早年積極進取的一面。

詩詞作品:夷門歌
詩詞作者:【唐代王維
詩詞歸類:敘事】、【豪放】、【抒情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