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幸蜀西至劍門》

幸蜀西至劍門原文: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

幸蜀西至劍門翻譯及註釋

翻譯
劍門山高聳入雲,險峻無比;我避亂到蜀,今日得以回京。
只見那如翠色屏風的山峰,高有千仞,那如紅色屏障的石壁,全憑五位大力士開出路徑。
灌木叢生,好似纏繞旌旗,時隱時現;白雲有如飛仙,迎面拂拭著馬來。
治理國家應該順應時勢,施行仁德之政,各位大臣,你們平定叛亂,建功立業,是國家的棟樑之才。

註釋
1幸蜀西至劍門:幸蜀:駕臨四川。劍門,古縣名,今四川省劍閣東北,因劍門山而得名。此詩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亂時長安收復後從四川回京時,行至劍門時所寫。
2鑾輿:皇帝的車駕,此處是李隆基自指。出狩:皇帝到外地巡視稱出狩。
3五丁開:傳說中蜀道是由五個大力士(五丁)開通的。
4乘時:造就時勢。
5勒銘才:建功立業的才能。西晉時張載作《劍閣銘》,晉世祖司馬炎派人刻於石上。銘中有「興時在德,險亦難恃」之語。

幸蜀西至劍門鑒賞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二句,開篇扣題,力度千鈞。劍閣天險,鑾輿人主,銖兩悉稱。「峻」是劍門山主要的特徵,其它如道路險曲等,都由「峻」字生出。詩中不去寫山,只抓住山腰「橫雲」這一特定景觀來寫:在平原高不可及的層雲,此刻只是層層低徊於劍門腰際,足見山高嶺峻路險。「橫」字,描繪出層雲疊起,橫截青峰,與峻偉山勢,共同構成一種浩然雄勁的氣勢。經過首句先聲奪人的渲染,出句交待皇輿返京,經行劍閣情事。《春秋》為尊者諱,天子逃竄,每稱「出狩」,用來不免難堪。但「出狩」下緊綴一個「回」字,又很能顯出玄宗心境的爽朗和愉悅。兩句一景一事,領起下文。

  頷聯二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互文見意。「屏」,「嶂」均指山峰,「翠」、「丹」渲染山色之美,玄宗回京經過劍閣,雖已是十月初冬時分,但南國天氣,正是楓葉流丹、青松積翠的好季節。山路縈繞,只見座座山巒,紅綠紛呈,丹翠輝映。「千仞合」寫道路險阻。皇輿經行,抬頭看去,劍門七十二峰擁擠堆疊,壁立千仞,彷彿扇扇閉合的大門。山勢最險處,「峭壁中斷,兩巖相嵌,形似劍門」,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所在,山也因此得名,「五丁開」形象道路之險,其中流傳一個神奇的傳說:

  秦惠王伐蜀不識道路,於是造五隻石牛,置金牛尾下,揚言牛能屙金。蜀王負力信以為真,派五壯士拉牛回國,為秦開出通蜀的道路。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落筆於事,事中見景。「灌木」句寫道路之曲。太白詩「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足見彎道眾多。儀仗左轉右轉,旌旗搖動,乘輿前行,反覺是路邊的樹木山石在轉移倒退。「仙雲」呼應首聯「橫雲」,山中之雲;遠看陰濃層疊,等到拂馬而來,卻絲絲縷縷,輕靈潔白,使人看了,頓覺澄潔清爽,加上地勢之高,如入仙境。

  尾聯「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是就劍閣石壁所勒張載銘文發議論,張氏在《劍閣銘》中明確提出,「興實在德,險亦難恃」,並在文尾聲明撰銘宗旨:「勒銘山阿,敢告梁益」,警告漢中和四川的不臣者,天命所鍾,在德不在險。玄宗讀罷銘文,深有同感。「乘時方在德」,「乘時」,是說眼前出現平叛的大好形勢。他相信李唐王朝德在人間,也相信其子肅宗的仁智,禍患很快就會消除。當然,面對銘文,玄宗也不會忘記,他追求享受、濫用佞人,與這次動亂的發生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不免感歎自己昔日之非,不無悔恨。因此對張載的識見才華十分稱賞:「嗟爾勒銘才」,「嗟」是讚歎之詞。

  此詩格調莊嚴,筆力扛鼎。雖作於亂中,不失盛唐氣象。

幸蜀西至劍門創作背景

  《唐詩紀事》卷二載有該詩的本事:「帝幸蜀,西至劍門,題詩曰: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至德二年,普安郡守賈深勒石。」《舊唐書》本紀和《通鑒》的記載相同:十月,肅宗遣中使啖廷瑤入蜀奉迎,當月車駕離蜀,十一月至鳳翔,十二月至京。又據《元和郡縣圖志》:普安郡即劍州,劍門就在劍州境內。玄宗車駕返京,經行劍閣,作有是詩,州刺史以為中興盛事,勒石以示紀念。此詩境界開闊,基調高昂,也不似倉皇避亂時情景。可確定為公元757年(至德二載)回輿長安時所作。
詩詞作品:幸蜀西至劍門
詩詞作者:【唐代李隆基
詩詞歸類:寫景】、【議論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