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李雲南征蠻詩》

李雲南征蠻詩原文:

天寶十一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制之寄,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擊之。道路險艱,往複數萬里,蓋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載四月,至於長安,君子是以知廟堂使能,李公效節。適忝斯人之舊,因賦是詩。
聖人赫斯怒,詔伐西南戎。
肅穆廟堂上,深沉節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敵,顧恩寧顧終。
鼓行天海外,轉戰蠻夷中。
梯巘近高鳥,穿林經毒蟲。
鬼門無歸客,北戶多南風。
蜂蠆隔萬里,雲雷隨九攻。
長驅大浪破,急擊群山空。
餉道忽已遠,懸軍垂欲窮。
精誠動白日,憤薄連蒼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彌西東。
臨事恥苟免,履危能飭躬。
將星獨照耀,邊色何溟濛。
瀘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
廉藺若未死,孫吳知暗同。
相逢論意氣,慷慨謝深衷。

李雲南征蠻詩註釋

1李雲南:即李宓,曾任侍御史,劍南留後。蠻:即南詔。
2楊公:即楊國忠。
3交趾:古縣名,在今越南河內西北。
4百王:歷代帝王。
5廟堂:朝廷。
6忝:有愧於。
7赫斯怒:勃然大怒。
8節制:節度使的簡稱,即楊國忠。
9天海:洱海,在今雲南大理、洱源兩縣市間。
十梯巘:險峻的山。
⑾北戶:房門北向,古代交趾一帶習俗,指南越之地。
⑿蜂躉:代指南蠻軍隊。
⒀動白日:典出《史記·鄒陽列傳》。
⒁晡:申時。僰僮:被掠賣為童僕的僰人。
⒂亭堠:瞭望的崗樓建築。
⒃飭躬:整飭其身,端正其心。
⒄交州:交趾郡。
⒅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⒆孫吳:著名軍事家孫武和吳起。
⒇謝:慚愧。深衷:內心,衷情。

李雲南征蠻詩創作背景

  根據詩前小序可知:公元752年(天寶十一載),楊國忠奏請由李宓出征南詔。此戰異常艱苦,轉戰行程達數萬里之遙。幾經周折,李宓於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四月回到長安,向詩人自述其征戰之慘烈,詩人為之感動而作此詩。關於李宓征南詔事,史書多有記載,出入較大。所謂南詔,據《舊唐書》記載:「南詔蠻,本烏蠻之別種也,姓蒙氏……蜀時為諸葛亮所征,皆臣服之……高宗時來朝……武後時來朝。」可見,南詔自三國後,一直臣服於中原勢力,相安無事,直到公元748年(天寶七載),雲南太守張虔陀因「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時「遣人罵辱之,乃密奏其罪惡」,首先挑起邊境事端,造成連年烽煙。「十二載,劍南節度使楊國忠執國政,乃奏征天下後兵,俾留後,侍御史李宓將十餘萬,輦餉者在外,涉海瘴死者相屬於路,天下始騷然苦之。宓覆敗於大和城北,死者十八、九。」至於李宓本人,據《舊唐書·本紀第九》所載「為閣羅鳳所擒」。而《新唐書·本紀第五》則曰「死之」。關於戰後,《資治通鑒》曰:「楊國忠隱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討之,前後死者幾二十萬人……」具體時間上,史書記載與此詩序文都有出入,或許是李宓自述時,多有閃爍其詞,具體情形有待進一步考證。

李雲南征蠻詩簡析

  征南詔這場戰爭是楊國忠把持朝政,為博名邀功而隨意派遣邊鄙一太守盲目攻擊周邊弱小民族的冒失行為。事先沒有經過仔細調查,事中又不能隨機應變,導致了這場戰爭大敗的滅頂之災。然而這些內幕則不是高適所能深知,或者雖知而不敢言,但詩中所描述的山窮水盡的情形,所歌頌戰士們無所畏懼的氣概,的確蕩氣迴腸,足以警戒世人,發人深省。

  在這首詩中,詩人目的不在分析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和成敗得失,而在稱讚戰士們為國赴難,不顧自身安危的慷慨激昂的感人舉動。但詩人選取這麼一個材料,卻只是為了表達如此片面的見解,不免有掛一漏萬之嫌,十分書獃子氣,給人一種本末倒置之感,這自然是詩人見識為時代和自身經歷局限所致。

詩詞作品:李雲南征蠻詩
詩詞作者:【唐代高適
詩詞歸類:戰爭】、【歌頌】、【將士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