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春愁》

春愁原文: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春愁翻譯及註釋

翻譯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台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國寶島被割讓的日子!

註釋
1潸:流淚的樣子。
2四百萬人:指當時台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
3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春愁背景

  丘逢甲是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後,丘逢甲組織台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戰失敗後返回從教。詩人思念台灣同胞,不禁流下滿腔熱淚。這首詩可與後面一首譚嗣同的《有感一章》對看,因為這兩首詩都表現出晚清愛國志士們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憂心忡忡,以及對大好河山被割裂的悲憤之情,他們堅信寶島台灣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春愁賞析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草綠林青,百花爭艷,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但詩人為什麼覺得春愁難以排遣,以致勉強地觀看春山也毫無興致呢?這是因為詩人始終未能忘記去年春天發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灣本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詩人生於斯、長於斯,想不到滿清賣國政府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台灣人民的無恥出賣,也是台灣人民的奇恥大辱。回想起這一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怎能不愁情滿懷、愴然淚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吳喬《圍爐詩話》)此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看見大陸的春山,聯想起故鄉台灣的青山綠水——那片被日寇侵佔的土地,自然觸景傷懷了。春愁難遣,看山落淚,正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和故鄉山水的熱愛。末兩句詩中,詩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灣被割讓時,四百萬台灣人民同聲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這一催人淚下的情景生動地表明了全體台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的,台灣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講,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於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愛憎,淚灑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為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

春愁簡析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詩的大意說:春回大地,面對著春天的景色,引起我無限春愁,這春愁無涯無際,難以排遣,勉強觀望山景,仍然難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都為此傷心萬分,同聲大哭,因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讓了台灣。

  作者是台灣省苗栗縣人,近代愛國詩人。清政府割台灣給日本時,他曾領導義軍抗日,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失敗後退到大陸,他心懷故土,想起家鄉被侵略者佔領,家愁國恨交織在一起,對著春景,不免有「感時花濺淚」之慨。全詩直抒胸臆,十分感人。

詩詞作品:春愁
詩詞作者:【清代丘逢甲
詩詞歸類:古詩三百首】、【春天】、【愛國】、【感傷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