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籌筆驛》

籌筆驛原文: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籌筆驛鑒賞

  此詩一開頭就聯繫諸葛亮,再聯繫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裡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是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裡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複,所以這樣說。

  二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燬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裡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兩朝冠劍:指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末聯歸結到籌筆驛:「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著,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怎麼他的出師有利有不利?這就開出二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三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巖下水的多情。這裡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黍,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溫庭筠《經五丈原》:「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說「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說,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筒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詩詞作品:籌筆驛
詩詞作者:【唐代羅隱
詩詞歸類:懷古】、【寫人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