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隴頭吟》

隴頭吟原文: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隴頭吟翻譯及註釋

翻譯
長城少年是仗義輕生的俠客,夜裡登上戍樓看太白的兵氣。
隴山上的明月高高照臨邊關,隴關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關西地區來的老將不勝悲愁,駐馬傾聽笛聲不禁老淚橫流。
身經大大小小百餘次的戰鬥,部下偏將都被封為萬戶之侯。
蘇武歸漢後只被拜為典屬國,節上旄頭徒然落盡北海西頭。

註釋
1隴頭吟:漢代樂府曲辭名。隴頭,指隴山一帶,大致在今陝西隴縣到甘肅清水縣一帶。
2長安:一作「長城」。遊俠:古稱豪爽好結交,輕生重義,勇於排難解紛的人。《韓非子·五蠹》:「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
3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詩:「旅泊依村樹,江槎擁戍樓。」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認為他主兵象,可據以預測戰事。
4隴頭:隴山。借指邊塞。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迥(jiǒng):遠。
5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輕重己》:「十日之內,室無處女,路無行人。」
6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漢書·蕭何傳》:「關中搖足,則關西非陛下有也。」
7駐馬:使馬停下不走。唐蔣吉《高溪有懷》詩:「駐馬高溪側,旅人千里情。」
8麾下:即部下。《史記·秦本紀》:「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偏裨(pi):偏將,裨將。將佐的通稱。《漢書·馮奉世傳》:「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為偏裨,到隴西,分屯三處。」
9典屬國:漢代掌藩屬國事務的官職。品位不高。
十節旄:旌節上所綴的犛牛尾飾物。《漢書·蘇武傳》:「(蘇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指旌節。落盡:一作「空盡」,一作「零落」。海西:一作「海南」。

隴頭吟賞析

  此詩一、二兩句,先寫一位充滿遊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了他渴望建立邊功、躍躍欲試的壯志豪情。起句很有氣勢。然而,底上突然筆鋒一轉,順著長安少年的思緒,三、四句緊接著出現了月照隴山的遠景:淒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裡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說,長安少年頭腦裡裝的是幻想;那麼,隴上行人親自經受的便是現實:兩者的差別非常懸殊。寫到這裡,作者的筆鋒又一轉: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了聽笛的關西老將。承轉也頗頓挫有力。這位關西老將「身經大小百餘戰」,曾建立過纍纍軍功,這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然而老將立功之後並沒有好的結果。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了萬戶侯,而他卻沉淪邊塞。關西老將聞笛駐馬而不禁淚流,這當中包含了無限的辛酸苦辣。這四句,是全詩的重點,寫得悲愴鬱憤。詩中雖未明言關西老將會有如此悲劇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後引用了蘇武的典故,是頗含深意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牧羊十九年,以致符節上的旄繐都落盡了,如此盡忠於朝廷,報效於國家,回來以後,也不過只做了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安慰關西老將的話,但實際上,引蘇武與關西老將類比,恰恰說明了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這就深化了詩的主題,賦予了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在詩中,作者寫到「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這三類人物,寫到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種邊塞生活場景。淒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嗚咽的笛聲,悲愴的將士,構成了一種寂寞悲涼的意境,反映了唐代邊塞生活的艱苦。在十句詩中,作者這三種類型的人物,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今日的長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隴上行人,後日的關西老將?而今日的關西老將,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隴上行人,前日的長安少年?詩的主旨是發人深省的。

隴頭吟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到邊疆查訪軍情。長期生活在繁華都市的王維見到了奇異的邊疆風光,感受到了艱苦的軍中生活,詩情勃發,留下許多優秀的邊塞詩。此詩即是其中一首。

詩詞作品:隴頭吟
詩詞作者:【唐代王維
詩詞歸類:邊塞】、【感傷】、【悲憤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