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魯頌·駉》

魯頌·駉原文: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魯頌·駉翻譯及註釋

翻譯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毛帶白色有驈皇,毛色相雜有驪黃,駕起車來奔前方。跑起路來遠又長,馬兒駿美多肥壯。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黃白為騅灰白駓,青黑為騂赤黃騏,駕起戰車上戰場。雄壯力大難估量,馬兒駿美力又強。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驒馬青色駱馬白,騮馬火赤雒馬黑,駕著車子跑如飛。精力無窮沒限量,馬兒騰躍膘肥壯。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紅色為駰灰白騢,黃背為驔白眼魚,駕著車兒氣勢昂。沿著大道不偏斜,馬兒如飛跑遠方。

註釋
1駉(jiōng)駉:馬健壯貌。
2坰(jiōng):野外。
3薄言:語助詞。
4驈(yu):黑身白胯的馬。皇:魯詩作「騜(huang)」,黃白雜色的馬。
5驪(li):純黑色的馬。黃:黃赤色的馬。
6以車:用馬駕車。彭彭:馬奔跑發出的聲響。
7思:句首語助詞。下句「思」字同。
8斯:其,那樣。臧(zāng):善,好。
9騅(zhuī):蒼白雜色的馬。
十騂(xīn):赤黃色的馬。騏:青黑色相間的馬。
⑾伾(pī)伾:有力的樣子。
⑿驒(tuo):青色而有鱗狀斑紋的馬。駱:黑身白鬃的馬。
⒀騮(liu):赤身黑鬃的馬。雒(luo):黑身白鬃的馬。
⒁繹繹:跑得很快的樣子。
⒂斁(yi):厭倦。
⒃作:奮起,騰躍。
⒄駰(yīn):淺黑間雜白色的馬。騢(xia):赤白雜色的馬。
⒅驔(dian):黑身黃脊的馬。魚:兩眼長兩圈白毛的馬。
⒆祛(qū)祛:強健的樣子。
⒇徂(cu ):行。

魯頌·駉鑒賞

  此詩重點是寫馬,通過寫馬來讚頌魯國的國君魯僖公。詩分四章,可能與古代一車四馬的駕車制度有關。有人說「《禮》:諸侯六閒,馬四種,有良馬,有戎馬,有田馬,有駑馬」,「作者因馬有四種,故每章各言其一」(孔穎達疏);也有人說每章各寫馬的一種品性,第一章是寫「馬之德」,第二章是寫「馬之力」,第三章是寫「馬精神」,第四章是寫「馬志向」(方玉潤《詩經原始》),這卻不免讓人感到穿鑿附會,四章中各種各樣毛色的馬都有,難道說「驪」一定是良馬、「騮」一定是劣馬?「彭彭」、「伾伾」、「繹繹」、「祛祛」與「臧」、「才」、「作」、「徂」這些形容詞(或動詞)也看不出與德、力、精神、志向有特定的對應關係。從結構上看,它每章除了第四、五兩句「有……有……」句式各具不同內容外,也就第六句末二字和第七、八兩句末一字不同,是典型的重章疊句體式,而各章所更易之字,也不像《國風》中的一些篇章那樣相互間有遞進或聯貫關係,而像《國風》中的另一些篇章那樣,聯章復沓只是為了取得一唱三歎、餘音不絕的歌詠藝術效果。

  從詩的表現手法看,此篇儘管用的是賦法而沒有比興成分,但寫來跌宕有致,馬的形象既生動傳神,對魯君的頌美也點到即止,沒有過分的張揚,一切都溫而不火,流暢自然,這在《頌》詩中實不多見。全詩先將直接歌詠的對象群馬置於廣闊無邊的原野這一環境背景,且冠以「駉駉」這一表形態的疊字形容詞,這樣篇首就鼓蕩著一種矯健強悍的氣勢。接著,「薄言駉者」一句略按,往下介紹馬的品種,馬的品種繁多正可作「思無疆(期、斁、邪)」一句的註腳,為下文的讚頌作了有效的鋪墊。「以車」云云,又以帶疊字形容詞的句子詠馬之善於駕車疾馳,與上文的「駉駉牡馬」句相呼應,而句中「馬」字不出現,疊字詞前後位置不同,又見出章法上的變化。最後,由寫馬轉為讚美魯君,但讚美魯君仍緊扣住詠馬,結尾一絲不苟。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篇的脈絡很分明,作者的寫作技巧很純熟。不妨說這是現存最早的專詠馬的詠物詩,後世詠馬之詩大致也是這樣從馬的形體(這在此篇中主要是通過寫馬的毛色表現出來)、馬的動勢、馬與人的關係這幾方面落筆的。作為詠物詩的雛型,它已顯得相當完美。一些讀者會有此疑問:這樣一首具有《國風》風格的詩,為何不在《國風》中?魯詩不稱《風》而稱《頌》,前引孔穎達疏實際上已作了說明,原因是魯為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周室重視周公的功績,尊魯若王,天子巡守采諸國之詩以觀風,遂不及魯詩。

  從詩的歷史文化意義上說,此篇以牧業的興盛作為治國有方的一大業績,反映出那個時代對馬政的重視。據文獻記載,在周代的「六藝」中,就專門有「御」(駕馬車)這一藝,周穆王也有駕八駿遨遊天下四方的傳說。春秋中期,車戰仍是戰爭的主要手段,一輛兵車需四匹馬牽引,因此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必然與馬匹數量密切相關,大國號稱「千乘之國」,良有以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馬政於是成為軍國要務,各國諸侯都十分重視養馬,這在《詩經》中也有所反映,如《鄘風·定之方中》就讚揚衛文公「秉心塞淵,騋牝三千」,而《魯頌》更是篇篇寫到馬,《魯頌·駉》自不待言,《魯頌·有駜》則詩題就是馬肥壯之貌,《魯頌·泮水》有「其馬蹻蹻」句、《魯頌·閟宮》有「公車千乘」句。在此篇中,寫到不同毛色的馬的品種有十六種之多,可見馴馬養馬這一業的發達。而考之典籍,以毛色定名的馬還遠不止這些。語言學家們認為:某一民族語言中哪一屬類事物的名詞特別多,就反映出此民族在該方面的知識特別豐富,與該類名詞有關的科學技術特別發達。中國上古時期牲畜命名的多樣化,正反映了畜牧業的高度發達,這也是中華民族可以為之驕傲的事。

魯頌·駉創作背景

  魯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封地在今山東曲阜一帶。周成王因周公有大功於天下,故賜伯禽以天子之禮樂。魯國於是有了《頌》詩,作為廟堂的樂歌。《魯頌·駉》是其第一篇,是一首詠馬詩。《毛詩序》云:「《駉》,頌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儉以足用,寬以愛民,務農重谷,牧於坰野,魯人尊之,於是季孫行父請命於周,而史克作是頌。」鄭箋云:「季孫行父,季文子也。史克,魯史也。」孔疏云:「文公六年(前621),行父始見於經(指《春秋》),十八年,史克名始見於《傳》(指《左傳》)。此詩之作,當在文公之世。天子巡守,采諸國之詩,觀其善惡,以為黜陟。周尊魯若王者,巡守述職,不陳其詩,雖魯人有作,周室不採。故王道既衰,變《風》皆作,魯獨無之。至臣頌君功,亦樂使周室聞之,是以行父請焉。」序說之事實固如朱熹《詩序辨說》所稱「皆無可考」,但謂之「鑿矣」,則亦過甚其辭。據詩意,此篇系魯人歌頌魯君注重牧業,國以富強之作。朱謀瑋說:「魯政多矣,獨舉考牧一事,軍國之所重也。」(《傳說匯纂》引)此言能得其實。詩的作者古文經學家說是史克,今文經學家則說是奚斯。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史克作頌,惟見《毛序》,他無可證。三家詩說皆以《魯頌》為奚斯作,……漢人承用皆屬奚斯……,史克見《左傳》在文公十八年,至宣公世尚存,見《國語》,奚斯見閔(湣)公二年(前660),故文公二年《傳》已引《閟宮》之詩。不應季孫行父請命於周之前,已有史克先奚斯作頌。」
詩詞作品:魯頌·駉
詩詞作者:【先秦佚名
詩詞歸類:詩經】、【寫馬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